,即法为顺从它而后成的东西。
然而,游戏的姿态并不到此为止。有一次在母亲那儿无意识吃了别人送给哥哥的鹅,赶紧出去吐出来的。
我就这样任随造化的播弄,不企盼也不抗拒,变成什么样就什么样,并且还怀着与己无关的冷淡,静静观赏这出我在其间客串角色的存在荒唐剧。游戏姿态有限度,这意味着游戏是一种使生命能够选择适当时候松弛下来的方式。这就是因为他内心的激烈。问题是应当怎样理解庄子思想这种不要尊严的混子气息?庄子本人是这样的人吗?庄子自己曾用这种游世滑头的方法处世吗?庄子说为恶无近刑,讲支离疏以怪病谋求好处的故事,他是认真地向世人推荐自以为得计的处世之道,真的因为小计巧保全自己而沾沾自喜吗?从《庄子》三十三篇基本倾向看,我们认为庄子根本是一个认真的人,是一个十分重视生存的精神质量的人。庄子也谈其它的养生保身方法,但特别喜欢谈论无用的好处。
庄子对黑暗世道的激烈内心对抗使他不能接受这种和解。《齐物论》篇庄子借孔子之口告诉别人:丘也与汝,皆梦也,予谓汝梦,亦梦也。《老子》之难懂,主要就是在这两种精神倾向的矛盾。
有的反过来,不重视老子思想中的政治谋略。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老子谈谋略之道,则大体看出没有施害于人的不良存心。另一种是以策士、谋臣、政论家、战略家的态度为基准,以介入政治、社会斗争,以道佐人主为核心,以提示致胜策略为指向。
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,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好像在他们看来,老子谈到许多不同的问题,如自然本体论问题,小国寡民问题,政治谋略问题,克敌制胜问题,是很自然的事。
这样一来,老子思想一方面隐君子,另一方面又大弄政治手段的矛盾就可以解释了,原来是源自杨朱派以道体持身以末技治国的思想。[13]《汉书•艺文志》著录《申子》六篇,早已亡佚,只《群书治要》留有申子的《大体》一篇,也只寥寥数语,外加一些零星资料。一位古代哲人,同时关心这许多不同的问题,并没有什么奇怪。但他只说老子以后体用分为两种系统,一为庄列的离用以为体,一为申韩鬼谷范蠡的离体以为用,而不说老子有此差异,说老子是体用一致的。
大体上,五四以后的现代学术研究,重视老子的政治功利和机谋权变,认为老子是站在统治者立场说话,替统治者出谋划策的,不在少数。这不仅认为老子思想主机谋,而且认为老子是阴谋家的祖宗了。申不害著作多已不传,[13]不知其在替君主出阴谋主义方面有多少高论,韩非著作俱在,这方面的言论甚多。正是这一政治技术层面的大量议论,使不少现代学者认定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治国之道。
《管子•白心篇》:建常无有,以静为宗,以时为宝,以政为仪,利则能久。老子之道归向自然的含义,基本无可怀疑,这里不多说了。
它不是否定现实价值,指引人自新,而是暗中接纳现实价值(特别是政治功利价值),指引人取巧取胜。确实没有必致敌于死地的险恻,没有玩弄对手于股掌之上的阴忍。
看朱熹的语气,显然也是视老子为机谋权变的人。这种治国之术思想,我们为什么说它是政治功利主义,与回归自然的旨趣不同呢?最重要的区别在于:回归自然之道的思想,基于对现实社会及其文化价值系统的否定,在价值论上是彻底怀疑的,同时又是理想主义的,在社会立场上,则是坚持边缘化的。清初王夫之写《庄子解》,谈到老、庄之间的差异,更是强调老子思想的机谋性。老子被后世一些人视为阴谋术鼻祖,实在是韩非的大手笔在里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引老子小国寡民、见素报朴,少私寡欲、常使民无知无欲等语,说明老子是隐君子。可是另一方面,从古到今,也有不少学者强调老子思想中的机谋性和政治功利性。
下面着重说明的是,老子之道,还有一种政治谋略的意向。一个那样彻底清算主流文化的人,怎么又会向权势进言呢?反过来看,那样深怀机谋的人,又怎么会从本体上论证生命的自新呢?所以我一直觉得,《老子》虽只有五千言,却最难读懂。
如陈鼓应就说:世人虽以老庄并称,然而进入到他们的世界中,立刻就感受到老子的机警和庄子的豁达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不论老子本意如何,此种胜人术在实施中难免变本加厉。
原来《老子》是综合战国各家之说,故不免有矛盾之处。以其形因为之名,此因之术也。
《老子》中许多章节使人感到,作者确实是有心探讨人与人斗争这个大舞台上的制胜之道。申韩都是君本位立场的人,喜欢给国君出谋划策,建议国君在群臣面前喜怒不形于色,不表露态度,让群臣始终莫测高深。老子知雄而守雌,知白而守黑,知者博大而守者卑弱,其意以空虚为物之所不能距,故宅于虚以待阴阳人事之挟实而来者,穷而自服。王夫之关于老子机心险恻的感概就是由此而来。
甚至最近以来,论者已不大注意这个问题。[7]第八十章:小国寡民,使十百人之器勿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
这个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以《老子》书晚出一说为根据。最近有学者提出:战国至秦汉帝国制度的建构,汇聚了许多因素,如(1)以郡县制控制广大地域,代替封建制采邑制。
这些说法,按王夫之、章太炎、钱穆等人的理解,直是阴谋欺诈,不止是一般的谋略了。孟子曾说,读诗之法当以意逆志。
从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看,传统的士大夫阶级,一直到今天的知识分子,一说到老子的道或老庄之道,大体上都是理解为一种自然的生活。特别是理解为与社会功名等级系统相对立意义上的自然生活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韩非有《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两篇,祖述老子之道。所以说,从基本精神气质而论,把老子谋略之道归为阴谋欺诈,不是十分妥当。
现在一般认为,《老子》至少出于战国早期。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,事实上也涉及到先秦道家发展脉络的问题。
所谓阴谋欺诈,在习惯用法上都是指存心不良的人,暗以诡谲之计施害于人,而谋己之利。关于老子思想的矛盾,三四十年代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。
解读古代思想文本,有一个简单明快的方法,也可说是一个基本要求,就是透过文字,追问作者的目的是什么,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。见《十批判书》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。